目前我們操作電腦(與電腦溝通)的方式有兩種 :
- 圖形使用者介面(GUI)
- 命令列介面(CLI)
圖形使用者介面(GUI)
全名是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,是指用圖形方式顯示的電腦操作用戶介面,也是我們平常最常用來操作電腦的方式。若用更白話、簡單的方式來說,就像下圖一樣,我們要新增資料夾時,可以透過滑鼠點擊的方式來操作。
命令列介面(CLI)
全名是 Command-Line Interface,是在 GUI 普及之前最廣泛運用的使用者介面,通常不支援滑鼠,而是利用鍵盤來輸入指令,電腦接收到指令後,將會執行。
學習 Command Line 的理由
在程式開發裡,有很多工具不會提供圖形介面,只能透過指令來操作。
Command Line 基本指令
pwd
:印出目前所在位置(Print Working Directory)
ls
:印出目前資料夾底下的所有檔案(LiSt)
ls-al
:列出詳細資料
在ls
後面加上參數 -al
,會列出詳細資料,例如:檔案權限、檔案擁有者、檔案大小、最後修改時間、所有隱藏檔案。
cd
:切換資料夾(Change Directory)
cd ..
:如果在cd
後面加上 ..
的話,則能夠回到上一層資料夾
clear
:清空終端機畫面
想要清空畫面的時候可以輸入這個指令。
超方便!之前不知道這個指令卻又有強迫症想清空畫面,都用很笨的方法關掉再重開終端機。
man
使用說明書(MANual)
舉例:輸入 man ls
後,會列出 ls
的詳細用法。
檔案操作相關指令
touch
:建立檔案或更改檔案時間
當檔案「存在」時,輸入 touch
後,檔案修改時間將會更新。
當檔案「不存在」時,輸入 touch
後,將會新增檔案。
rm
:刪除檔案(ReMove)
輸入 rm 檔案名稱
,即可刪除檔案。
這裡記得需輸入檔案格式,如:.txt、.jpg⋯等。
rm
只能刪除檔案,如果想刪除資料夾的話有幾種作法:
rmdir 資料夾名稱
:在rm
後面加上dir
rm -r 資料夾名稱
:在rm
後面加上空格
+-r
- 若檔案本身沒有保護機制,使用
rm -r
指令會直接刪除資料夾及裡面的所有檔案。(慎用!)
- 若檔案本身沒有保護機制,使用
rm -f
即使檔案有保護機制會跳出確認訊息時,使用rm -f
指令一樣會無視保護機制,直接刪除檔案。(超危險!)
mkdir
:建立資料夾(Make DIRectory)
輸入 mkdir 資料夾名稱
,即可建立資料夾。
mv
:移動檔案或改名(MoVe)
移動檔案:
更改檔案名稱:
cp
:複製檔案(CoPy)
指令:
cp
+原本檔案名稱
+新複製的檔案名稱
範例:cp test.txt test2.txt
如果要複製「資料夾」的話,要加上
-r
。
指令:cp
+-r
+原資料夾名稱
+複製的資料夾名稱
Command Line 其他好用指令
grep
: 抓取關鍵字
指令:
grep
+關鍵字
+檔案名稱
使用情境示範:
有一個 hello.txt 的文字檔案,內含許多文字,今天我要找出關鍵字 oh
的話,該怎麼做呢?
輸入:
grep
+oh
+hello.txt
,即會顯示出擁有oh
這個關鍵字的所有字句。
wget
: 下載檔案
非內建指令,需要先安裝。
指令:
wget
+想要下載的圖片網址或檔案網址
curl
: 送出 request
redirection
: 重新導向 input output
pipe
: 指令組合技
Vim 文字編輯器
Vim 是一款歷史悠久,並由 Vi 發展出來的文字編輯器,也是 Git 預設的編輯器。
雖然目前已有許多文字編輯器能夠使用,例如:VS Code、Sublime Text 等,但很多人在使用 Git 過程中,可能會不小心進入這個編輯器,而這個編輯器的使用方式相較其他文字編輯器來說比較特別,需要透過特定指令才能達到輸入文字、存檔,甚至是離開的動作。
Vim 的基本操作
常用模式
Vim 至少有超過五種以上的模式能夠應用,這邊只簡單介紹三種最常使用的模式:
- 普通模式(預設模式):無法打字的狀態
- 插入模式:可輸入文字,按 ESC 鍵可回普通模式
- 命令行模式:可輸入以下所提到的常用指令使用
常用指令
:q
:不存檔,直接離開
:q!
:不存檔,強制離開(當有修改不想儲存時)
:w
:存檔,但不離開
:!w
:強制存檔,但不離開
:w {name}
:存檔並命名為 name
,但不離開
:wq
:存檔並離開
:!wq
:強制存檔並離開
還有許多未提及的指令及模式可自行查閱。
參考:
(以上內容是我在 程式導師實驗計畫第四期 的學習紀錄,如有理解錯誤,歡迎糾正,謝謝:D)
資料來源:Lidemy